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已引起国家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随着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加,每年有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而这些没有及时就业的人群当中,绝大多数是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的群体。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社会上存在的漠视态度和歧视行为,使大学生弱视群体无法获得平等的就业机会,被无情地剥夺了公平竞争的资格。
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是指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造成自身在就业竞争环境中处于劣势或在竞争能力上不足的群体,随着就业竞争激烈程度的上升,已演变为学校知名度、心理健康、家庭经济状况、性别、外貌、社会关系等多方面原因造成大学生在就业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弱势。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普及教育的转变,大学生由“天之骄子”变为“平民百姓”,这使得他们在自主择业的就业背景下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难以逾越的心里障碍
弱势群体大学生求职时往往产生信心不足、焦虑、怯懦等状况,致使其不敢参与就业竞争或因职业价值定位过高、盲目攀比而产生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中不乏性格内向、社会交往能力不强的同学,在遭受打击后,他们的自信心受挫或自我封闭,却又没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及时调适,他们可能逐渐失去与命运抗争的勇气和动力,甚至“破罐子破摔”,丧失对就业的热情和希望。客观性就业弱势主要包括:家庭经济困难型;生理缺陷型;学校名气型;社会关系型等等。他们由于受到社会的歧视和漠视,其就业问题显得难上加难。比如与男生相比,女大学生在就业中处于弱势地位已是不争的事实。随着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和用人自主权的扩大,女大学生在男女不平等的就业现实面前无可奈何。在人才市场上,许多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时常常以工作需要为借口,打出“只招男生”的招牌,将众多优秀的女大学生拒之门外,即使没有明确规定“只招男生”,“同等条件下男生优先”也早已成为他们的心理定势。再比如,对许多处于社会较低阶层的家庭来说,这些贫困生家庭在“读书改变命运”的感召下,不惜倾家荡产,靠借贷资助子女完成学业。但在就业时,却因“贫困”而遭遇尴尬,陷入被动。与其他学生相比,贫困生更渴望能获得一个理想的工作。他们希望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回报,但就业难的现实,使求职成本不断攀升。面对稍纵即逝的就业机遇,贫困生因较大的求职花费和“囊中羞涩”的现实矛盾而无所适从,因“费用”不足而与机会无缘的事例比比皆是。
大学生弱势群体在就业中遇到的种种不公平待遇往往容易使他们对社会产生困惑,对大学教育产生怀疑,对原有的道德要求、价值标准、为人行事的原则产生动摇,产生悲观失望情绪,在屡屡受挫、彻底绝望的情况下,如若没有及时地对这种情绪加以正确的引导、缓解,就有可能发展成为对社会的仇视、对抗和报复心理,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营造公正环境势在必行
对大学生来说,他们不仅追求教育机会的平等,更追求教育结果和发展机会的平等,这对大学生弱势群体来说更为重要。针对弱势群体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应该采取必要的帮扶措施。通过制定一些激励政策、优惠措施来鼓励用人单位主动吸纳和扶持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对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难的问题,政府可以从政策方面入手,帮助和扶持大学生弱势群体顺利就业。一是实施激励手段,鼓励用人单位积极接纳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通过制定减免税收、提供借款、资金支持的政策激励用人单位积极作为。二是要鼓励弱势大学生走自主创业之路,实现自强自立。通过有目的培训和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引导大学生弱势群体关注社会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了解职业发展的动态、前景和职业的性质、要求等,积极开展个人职业生涯设计,激发自身的创业激情,自主创业。
高校及相关部门应做好就业援助工作,促进弱势大学生全面就业,深入细致地指导弱势群体积极就业。利用就业知识讲座、就业咨询、就业经验交流等活动,使弱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客观冷静地认识就业形势、自身情况及就业前景等,积极制定职业生涯规划,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就业之路。相较一般的大学生,弱势大学生在就业信息、求职途径等方面对学校有着较大的依赖,高校在自荐材料制作、就业信息查询等方面,要为该类学生提供便利或者服务等。
弱势群体大学生要自觉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学会在逆境中成才、成长、就业。英国思想家培根说过:“人的美德尤如名贵的檀木,只有在烈火的焚烧中才会发出最浓郁的芳香,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逆境中才放出光辉的。”良好的个性品质是人生成功的保证,这已被中外无数成功人士的坎坷经历所证实。对弱势群体来说,良好的个性品质就更为重要了。面对逆境,大学生应该辩证地看待困难,一切幸福都决非没有忧虑和烦恼,而一切逆境也都决非没有慰藉和希望。遇到困难时,可以先通过一系列方式冷静下来,在轻松的心态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受到挫伤后,应采用适当的方式发泄情绪,如写日记、倾诉等,保持心态正常,以开朗豁达的态度面对各种挫折与挑战。